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创造”,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。其意义在于推动经济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,突破国际垄断、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,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发展,促进人才向创新型转型。同时,通过技术输出和 “一带一路” 合作,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,还以科技赋能文化,重塑国家创新形象,彰显文化自信,为高质量发展和全球治理注入新动能。
近日,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王小毅在中国国际电视台(CGTN)官方网站上发表文章《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创造”:中国品牌的全球化重构》,诠释中国品牌崛起的底层逻辑及深远意义。
学者简介
王小毅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创造”:中国品牌的全球化重构
文/王小毅
5月10日中国品牌日不仅是国家叙事,更成为全球经济观察的重要窗口。《2024胡润品牌榜》揭示的不仅是数字跃升——抖音超越传统巨头位列第二,拼多多首入前五,比亚迪、华为分别以规模和行业增速改写竞争规则——更展现了一场静默革命:中国正从“世界工厂”转型为“全球创新策源地”,其品牌进化路径为后发经济体提供了全新范式。
中国品牌的突围本质是一场技术平权运动。比亚迪刀片电池迫使欧盟加速修订电动车安全标准;华为鸿蒙系统装机量海外占比27%,在拉美市场以“端-边-云”架构替代谷歌生态。这种“逆向创新”策略颠覆了传统技术扩散理论:发展中国家首次通过自主技术标准争夺全球规则制定权。
年轻世代的消费语言正在重写价值坐标。SHEIN将设计到交付周期压缩至7天(Zara为21天)。泡泡玛特盲盒在纽约MoMA商店月销破百万美元。完美日记“动物眼影盘”在TikTok引发Chinese Color Challenge话题,将《山海经》色谱转化为可触达的审美符号。中国品牌证明:文化输出不再是单向度的“东方奇观”展示,而是建立普世情感连接的能力。
“技术民主化+文化可及性”的组合,使得中国品牌成为“数字原住民”的价值共鸣器。中国的仿生机器狗正在快速进入全球市场,其开源生态正在吸引全球开发者。中国品牌在这一轮全球化中呈现出鲜明几个特征:首先是生态化。传音控股在非洲搭建的“智能机+移动支付+内容平台”生态,用户ARPU值较单一硬件销售有数倍的提升。其次是治理品牌化。商汤科技向东南亚国家输出中国的AI城市治理方案,其交通优化系统使雅加达通勤效率得到提升。
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得益于中国近十年推动的反向供应链革命。拼多多TEMU平台通过分布式仓储+AI选品,将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至“72小时全球达”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测算:中国数字平台企业每1美元海外收入,可带动本土供应链企业0.7美元增值——这种“生态外溢效应”正在墨西哥蒙特雷、越南胡志明市等地复制,形成多中心创新网络。
这不仅是企业的胜利,更预示着全球商业文明的重构:当发展中国家首次在消费电子、新能源、AI等原创科技核心赛道掌握品牌影响力,全球化的叙事逻辑正从“中心-边缘”转向“多极化创新共同体”。
(责任编辑:中一)
上一篇:迅猛发展的高碑店市紫泉河酒业